茶文化发源于中国。
九经中本无“茶”字,直到前三世纪才出现茶叶相关的记载。“荼”一字最早的书面记载是西汉王褒的《僮约》,提到了“武都买荼”、“烹荼尽具”,历代对于《僮约》中的“荼”是否就是唐代陆羽《茶经》的“茶”都有探讨,如《诗经》谷风篇有“谁谓荼苦,其甘如荠” 和七月篇也有“九月叔苴,采荼薪樗,食我农夫”其中的“荼”是一种叫“苦荼”的野菜, 因此《僮约》中的“荼”的真正所指为何目前还未有定论。荼是茶一字的早期写法,当时以“荼”表草药或滋养品。汉阳陵中发现小叶种茶树的嫩芽,但或许是作为蔬菜下饭。至少从三国、两晋、南北朝起,中国已有喝茶的风气。
唐代茶开始在中国兴盛,并传播到周边地区,如日本等地。约在中唐时,“茶”字从中分立出来表示今义[5]。
据顾炎武日知录卷十考,秦人取蜀后方将饮茶文化带入中原,蜀人饮茶习惯无考;陆羽后“荼”字少一笔成“茶”。
唐朝烹饪主要采用蒸煮的方式,陆羽创煎茶。宋朝又流行起点茶,饮茶分煎茶、点茶两种。宋茶烹饪主采煎炒,但两朝茶叶皆采蒸青。蒸青比炒青味苦,是故唐朝加调味料。
宋茶分散茶、片茶两种。散茶包括草茶和末茶。北宋草茶只蒸青、不研膏,末茶是将蒸过的草茶捣碎制成茶末。片茶是将末茶继续加工,用蒸青碾膏工艺制成的砖茶(饼茶),以珍膏涂茶饼表面,使光滑如蜡,又称腊茶或腊面茶。研膏(研磨茶叶成团)降低苦味,却失了茶香。片茶以建茶为上品。
元朝散茶或采炒青。朱元璋认为旧有贡茶工艺过于劳民,“废蒸改炒”、“废团改散”,两百年后“揉而焙之”的炒青散茶成为主流。
朝鲜自善德女王时与唐战争,带入茶文化;兴德王三年遣金大廉入唐得种子,并植于地理山(今智异山南面双蹊寺一带)。
日本或经遣唐使传入,天平元年已有天皇赐茶礼俗,最澄带回茶树种子种植在比叡山。国风文化时期饮茶文化一度没落,荣西推广后才复兴,但只蒸青、点茶,不研膏,发展成抹茶。日人又从明朝学了冲泡饮茶,结合成今日煎茶。
通过茶马古道的发展,茶也因此传入藏区,在11世纪时所形成的跨越青藏高原的贸易路线。
十七世纪时,茶被带进欧洲,随后传遍世界。凯瑟琳王后1662年嫁给查理二世后,带动整个英国贵族社会的饮茶习惯。